关键词:
教学目标
制订
检测
摘要: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评价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度是为了检验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安排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且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对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基于此,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情况,尤其要关注新课标中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制订的教学目标要准确、具体、可检测,教学目标的检测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策略,制订评价量规表。根据以上两点,促使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教学目标;制订;检测
中图分类号: G633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评价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度是为了检验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安排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且(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1〕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制订就是有效途径之一。课堂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如何掌握,掌握到哪种程度,这是历史教师每节课都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学目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灵魂所在,它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规定了课堂教学内容,重难点,指明了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因而,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保障。据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制订有三大依据:分别是课标、教材和学情。课标规定了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宽度和深度;教材展示的是完成课标我们可以借助的辅助性的学习材料,也就是学生达到这一水平必须具备的知识,而学生学习的起点则是我们对学情的把握。因而,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课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制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以部编版《西欧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例,浅显的谈谈我对制订教学目标浅显的理解。
1 解读课标,使教学目标准确
只有目标准确,教学活动才具有科学性,才不至于偏离方向。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非学生的行为。这是叙写教学目标所应坚持的一个原则——学生立场原则。教学目标的描述可以不必呈现行为主体,但一定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活动。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借助一些手段可测量的行为。比如,列举、对比、绘制等。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方法或限制。如根据地图、阅读材料,表现程度指的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具体、清晰、简洁明了,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认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特点。当然目标要具体,还要包括核心知识,也就是学科必备的关键知识。分解课标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分解课标的第一步是确定核心知识。核心知识与历史教材每一课的小标题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需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学业要求和内容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判断。(2022年版)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找出重要史事之间的关联,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利用并分析可信史料,初步理解近代世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的第一点是世界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强调的第二点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角度认识重大历史事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事件的六要素。强调的第三点是历史现象,也就是历史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的挖掘历史本质和规律。下面是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近代早期西欧经济和社会变化的部分。
通过了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认识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隐含在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资本主义化的学习之中。因而,根据课程目标、学业要求和内容要求,本课的核心知识可以分解为公元11世纪后,欧洲农村开展垦殖运动;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产生过程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逐渐形成。这是分解课标的第一步,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学生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证明他们已经学会了这些呢。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使之指向学生通过学习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这需要我们借助一些具体的行为动词来完成。也是第二部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核心知识匹配行为动词。阅读新课标课程内容部分,我们会发现,课标中每个模块中内容要求用到的词语基本上是,知道、了解、理解、认识、体会、感悟、感受等,这些是描述学生应达到的认知水平